专题专栏Self-regulation

外资银行在数字化转型中面临的困难 及相关建议

2020-12-22

近年来,网络银行、手机银行等电子渠道金融服务日益普及,新冠肺炎疫情进一步强化了“非接触式银行”经营服务理念,银行需优化经营模式以契合客户“线上化”金融服务需求。青岛银保监局开展快速调查,对辖区外资银行在数字化转型中面临的困难进行简要分析,提出相关建议。

一、面临的主要困难

总体而言,外资银行移动支付普及率不及中资银行,数字化进程相对滞后,不同程度上呈现出水土不服的局面。科技开发能力不足、资金配套投入不够、基础业务规模有限等因素,成为制约外资银行数字化转型的主要瓶颈。

具体而言,多数外资银行在中国境内的信息系统水平,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母行的科技开发能力。相较于中国在移动互联发展的全球领先地位,外资银行的决策层在制定金融数字化发展战略和实现资金技术资源支持等方面,普遍难以紧跟中资银行的快速发展步伐。加之外资银行秉承相对理性审慎的在华发展策略,网点数量和业务规模较为有限,本土化经营优势不明显,难以借鉴中资银行依靠客户数量和业务规模实现摊低科技投入成本的模式,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明显劣势。

二、已采取的应对策略

(一)调整物理网点

随着数字化金融的崛起,消费者的支付、购物、业务办理等习惯发生了很大改变,消费者对物理网点的需求日益下降,各外资银行纷纷主动进行战略调整,将网点管理的重心从平稳扩张逐步向提升效益转变。目前,青岛辖区17家外资银行分行中,仅6家下设有支行。自2016年初以来,辖区未新设分支机构,陆续关闭6个经营效益欠佳的支行网点,全辖支行总数自峰值的19个降至13个,继而青岛辖区外资银行网均利润自2015年末的1152万元提升至2019年末的2323万元,增幅高达102%,网点整合策略收效明显。

(二)优化业务服务

金融数字化背景下,部分外资银行在综合考虑客户需求、业务风险和成本开支等因素基础上,通过撤销现金柜台、停止办理现金业务及自动柜员机服务等方式实现成本削减,同时通过减免跨行取款手续费、优化电子银行功能等方式确保客户服务不受影响。目前,辖区30个外资银行网点(含分行营业部和支行)中,仅17个经营个人业务、10个提供现金业务服务、10个提供自动柜员机服务。在实施数字化非现金业务网点转型举措后,经营成本得以明显降低。青岛辖区外资板块营业支出自2015年末的4.85亿元压降至2019年末的3.99亿元,降幅为21.5%。全国范围内亦呈现出相似局面,如汇丰(中国)2016年初以来已有10余个网点、预计后续有更多网点陆续撤销柜面现金服务。

(三)布局金融科技

近年来,中国金融业对外开放力度持续加强,部分外资银行已敏锐认识到强化金融科技布局对充分发挥其跨境业务、财富管理等经营特色等方面的重要战略意义。如渣打(中国)将“拥抱数字化”定位为其核心战略,已参与到即时跨境转账的区块链业务、企业客户银行API接口等项目,并建立本地大数据平台,顺利实现包括提供客户偏好分析、交易分析等在内的15项数据服务;汇丰(中国)等外资银行已与阿里、腾讯、京东等多家国内科技巨头开展深入合作,将人工智能、人脸识别等高科技手段应用于银行电子平台,提升客户体验和运营效率;德意志银行旗下“Blue Water金融科技空间”,借助RPA(Robotic Process Automation)技术,打造高效智能的数字化员工,目前数字化员工已成功承担部分高频重复操作的工作,大大提升服务效率。

三、相关建议

(一)选择合适发展路径

部分小型外资银行受制于自身业务规模和资金实力等劣势,数字化转型之路较为艰难,解决这一痛点的核心和重点主要在于准确、清晰找寻到符合本行客观实际的数字化转型路径。对于此类弱资源禀赋的外资银行,建议尝试选择“传统细分深耕”型路径,果断放弃部分发展滞后且高资源占用的业务,轻装上阵,将战略重点聚焦于本行核心业务,充分利用有限的资源,对传统经营模式进行数字化改造,优先满足重点客户最迫切的数字化金融服务需求,循序渐进打造数字化运营新格局。

(二)借力谋求多方共赢

相较于部分资源雄厚的中资银行,多数大中型外资银行在数字化转型方面的综合资源和实战经验较为匮乏。建议考虑采取“战略生态合作”型路径,通过联合特色突出、优势明显的金融同业、互联网金融企业、金融科技公司、第三方支付平台和产业链合作伙伴等外部机构,构建平等互利合作关系,将外资银行的全球化视野与本地特色的发展机会相结合,借助优势互补,谋求共赢,共同为客户提供更为全面、便捷的“一站式”金融服务。

(三)探索改善监管服务

目前,金融科技部分相关技术仍处于摸索发展阶段,银行在此领域的经验技术积累相对薄弱,内部风险管控和外部监管标准尚未构建形成完善的体系。一方面,建议梳理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风险和挑战,如,高度虚拟化、网络化、数字化的金融科技体系所配套的全新技术资源管控要求,各市场主体金融科技层面的密切合作可能引致的跨境、跨机构风险交叉传染,依赖基于云计算、大数据等线上渠道所潜在的信息安全风险防控等,并相应完善配套内部规章制度,加筑风险防火墙。另一方面,建议监管部门深入调研、倾听机构诉求,协调相关部门,共同推动出台配套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为引导银行打造强大稳健的数字化引擎,发挥积极作用。